口技阅读答案(最新8篇)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该页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口技阅读答案(最新8篇),欢迎...

在我们上学期间,大家一定没少背过文言文吧?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相信很多人都在为看懂文言文发愁,该页是美丽的小编帮大家找到的口技阅读答案(最新8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口技阅读答案 篇一

阅读《口技》节选。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赏析“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一句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众宾客听了表演后都“以为妙绝”,“妙”在何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只听见屏障里的抚尺响了一下,全场静悄悄的,没有人敢大声说话。

(2)各种声音同时发出,各种声音都模仿得极像(各种妙处都具备)。

2、这个句子通过宾客的动作描写表现了听众对口技所表现的场面中各种声音的品味和对场面的想象,反映了声音的逼真动人,侧面表现了口技技艺水平高超。

3、妙在道具简单,表演逼真,听其声,似感觉到其情景就在眼前。

《口技》阅读答案 篇二

文言文阅读。(15分)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小题1: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满坐寂然(坐,通“座”)宾客意少舒(少,稍稍。)

B.会宾客大宴(宴,宴会)妇拍儿呜之(呜,轻声哼唱哄孩子入睡。)

C.妇抚儿乳(乳,喂奶)稍稍正坐。(稍稍,渐渐)

D.众妙毕备(备,具备) 名其一处也(名,说出)

小题2: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满座寂然”、“无敢哗者”写出了表演前的气氛,从侧面反映了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B.第二段表演了一家人从睡梦中惊醒的场景。写作顺序是由远而近,由外而内,由小到大,由分而合。

C.“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连用了四个“一”字,极力渲染道具简单,以衬托艺人技艺的高超。

D.这两段文字节选自《口技》,作者张潮,清代顺治年间进士。

小题3: “京中有善口技者”一句中的“善”字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2分)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小题5:说说下列句子在文中的作用。(3分)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参***: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2分)总领全文,全文围绕“善”字展**表现口技艺人高超的技艺。

小题4:(4分)(1) 远远地听见深巷中传来狗叫声,接着就听见有个妇人被惊醒了,伸着懒腰,打着呵欠。

(2)忽然间,抚尺响了一声,各种声音都停止了。

小题5:(3分)写观众的反应,表现口技表演对观众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侧面表现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口技阅读答案 篇三

未几,夫鞠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办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去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擞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 解释文中加粗的词语。

(1)中间:___________________ (2)名: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结尾交代道具的_______________是为了侧面烘托口技表演者技艺的

参考答案:

1.(1)其中夹杂着 (2)说出

2.(1)客人们(听到这里),心情稍微放松了些,身子渐渐坐正了。

(2)忽然醒木一拍,各种声响全都消失了。

3.简单高超

口技阅读答案 篇四

忽一**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________百千**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忽然扶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小题1】在语段空格处,应填写的关于时间的词语是____。再写一个这个词的同义词(2分)

【小题2】指出下列字词的古今义。(4分)

古义:____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____

虽名

今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

【小题3】解释下列划线字。(2分)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 ______

(2)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______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2)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小题5】语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什么情态?它是什么描写?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3分)

【小题6】结尾的“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能否删去?为什么(2分)

答案

【小题1】俄而

【小题2】虽:古,即使今,虽然名:古,说出今,有名

【小题3】 (1)夹杂 (2)象声词

【小题4】(1)扬起袖子,露出手臂,两腿发抖,大家都想争先恐后地跑走。

(2)即使人有上百只手,每只手有上百个指头,也不能指明其中的一处。

【小题5】表现听众听了说书人以假乱真的表演后害怕的情态;它属于侧面描写;通过对听众害怕的动作、神态描写,来侧面表现说书人说书技艺的高超。

【小题6】不能删去,结尾再次写到道具的简单,既呼应前文,又可起到侧面表现说书人技艺高超的作用,他就是用那样简单的道具表演出了那样复杂的声音。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回顾课文内容,填写所缺字词。古文中表现时间短暂的词有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等

【小题2】

试题分析:今义好判断,古义要根据语境来判断。注意不要填写错误。

【小题3】

试题分析:或根据所学记忆直接判断解释,或概括句意推断。“间”在本句中意为“夹杂”,另有“一会儿”的意思。

【小题4】

试题分析:第一句,“奋”,卷起;“股”:大腿;“几”:几乎,“走:跑。第二句,“虽”:即使,“指”:手指/指出;“其”:其中:“一端”:一种。

【小题5】

试题分析: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是本文写作的特点,此句是用听众的表现来衬托表演者技巧的高超,侧面描写不仅突出描写的主体事物,还丰富的文章的内容。

【小题6】

试题分析:结合文章开头部分写表演环境的内容,理解前后照应的写法,另外,本文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结合的方法,用表演者使用工具的少也为了侧面突出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口技阅读答案 篇五

阅读《口技》选段,完成1-4题。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②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给文中加粗字注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加粗的词。

(1)俄而百千人大呼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虽人有百手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的句子。

中问力拉崩倒之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上面两段文言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文字对声音的描写是由少到多,由单一到复杂,到应有尽有。

B.“虽人有百手……不能名其一处也。”是作者的评论,表达了对口技者高超技艺的赞叹。

C.“变色离席”写出了宾客身临其境的慌乱;“两股战战,几欲先走”写出了宾客逃跑时的丑态。

D.“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既与课文开头相呼应,又突出了表演道具的简单,口技者技艺的高超。

参考答案:

1.fèi jiàn

2.(1)霎时间 (2)即使

3.其中夹杂着噼里啪啦房屋倒塌的声音。

4.C

口技阅读答案 篇六

文言文阅读。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绝妙。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1.下列画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当是时,妇手拍儿声不知木兰是女郎

B.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C.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儿含乳啼声

D.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举世闻名

2.下列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众宾团坐。

B.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

C.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D.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3.翻译下列句子。

(1)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加粗的句子描写的是什么?写这些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这句话突出了什么?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

2.C

3.(1)不一会儿,丈夫打鼾的声音响起来了,妇人拍儿子睡觉的声音也渐渐的停止了。

(2)忽然有一个人大叫:“起火了。”丈夫起来大叫,接着妇人也起来跟着大叫。

4.写听众的反映。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5.突出了道具的简单。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口技》阅读答案 篇七

牛玉亮住在**市西城区煤市街湿井胡同的一个大杂院内,21*方米的小屋,朴素的摆设,身上穿的仍是24年前在前门商厦买的裤子。屋檐下玉鸟婉转低吟,牛玉亮时不时与其“对鸣”,令人感觉一派美好。

牛玉亮每天早上6点起床,起床后,雷打不动地骑自行车到民族文化宫东门外的小山丘上练功。78岁的他仍然“禽鸟百兽一身带,真假难辨惊满堂”,一口气承受60秒的气量。《百鸟**》《纺棉花》等传统节目,每每获得满堂彩。

牛玉亮的老家在**东郊朝阳区的高碑店村,父亲是卖小金鱼儿的。那时的高碑店村,通惠河河水清亮,池塘边蛙鸣鸟叫,他小时候就爱学这些叫声。

1956年,牛玉亮拜上海杂技团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培养。“师父看我长得精神,牙齿也好,特别满意。为什么要看牙齿呢?牙齿是口技的挡风墙,学鸟鸣,牙齿漏风不行。”牛玉亮至今仍有一口健康的牙齿,为了保护牙齿,他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喝酒,作息十分有规律。

在他看来,口技演员要热爱生活、热爱自然。1958年,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发现山上有座庙,庙顶上有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牛玉亮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刚开始时黄莺因为害怕而不发声。随着牛玉亮模仿的声音越来越像,黄莺也和他对鸣起来。“这只黄莺是我的‘鸟老师’,整整教了我8天,每天早上它都会准时落在庙前的树上等我。第9天我离开时,看见它还在那里等我,心里特别难受。”

在牛玉亮看来,口技表演讲究“声有韵,韵传神,神化艺,艺有情”,绝不仅仅是模仿声音。“60多年的从艺经验告诉我,学口技第一要真,就是要有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基本功、真实的知识;第二要准,就是声音要到位;最后要美,用声音把生活的美好展现在舞台上。”

谈到口技的历史,牛玉亮如数家珍。近代的口技**人物是“百鸟张”张昆山,在老**天桥上,张昆山的《百鸟**》曾是一绝。“百鸟张”之后,就是牛玉亮的师爷尹士林。20世纪30年代,尹士林把口技变成了视听艺术,打破了以往“围设青绫好隐身,象声一一妙于真”的表演方式,走出了八尺屏障,走**舞台。新*成立初期,牛玉亮的师父和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实现了用口技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扩大了口技的模仿范围。

20xx年,口技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xx年,牛玉亮担起了传承人的担子,也开创了口技“循环运气法”和“循环发声法”,为口技表演开发出了大量气源和声域。

牛玉亮介绍说,口技之难一在先天,二在后天。口技发声要用到口、齿、唇、舌、喉、前腭、后腭、软腭、小舌,这些缺一不可,一般人不用来发音的器官都要用来发音,这需要一定的天赋。除了天赋还要靠刻苦的训练。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病痛也时常找上身来,半年里经受了两次手术的他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不能让口技失传。牛玉亮招收了13位徒弟,“练口技辛苦,家庭条件好的孩子都不愿学这个,他们大都没有固定工作,收入全凭不定期的表演,而演出一多就保障不了学习时间。”

现实让牛玉亮有强烈的紧迫感。“还有太多东西没有教给他们,我着急啊!有生之年我一定要把所有的技艺教给徒弟,让口技永远传承下去!”20xx年3月份,他陆续写了32年的《*口技》一书终于出版,为徒弟们,也为社会留下了一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为引起更多关注,也为将这门技艺发扬光大,牛玉亮全身心投入到“国家级非遗口技展演”中,展演于20xx年7月6日、7日在天桥剧场进行。一个月的准备时间,13位来自不同省市的徒弟被召唤回来,师徒吃住都在一起,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牛玉亮精心指导徒弟们排练,在创新上“大做文章”。他创作了不少新节目,像口技情景剧、口技民俗舞蹈、口技小乐队、口技沙画表演等。在一个名为“草原情”的口技节目中,牛玉亮的徒弟们同时模仿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几十种叫声,并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听罢让人感动落泪。

“让更多的人热爱口技,让这门延续两千多年的艺术传承下去,这是我永远的心愿。对我来说,口技比生命还重要。”牛玉亮说。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牛玉亮每天早上6点钟起床,起床后,雷打不动地骑自行车到小山丘上练功,他不吸烟不喝酒,作息十分有规律,表现了他良好的生活习惯。

B.牛玉亮在芜湖演出,在出早功时听到一只黄莺的叫声特别好听,就跟着这只黄莺学鸟鸣,表现了热爱生活,认真向大自然学习的精神。

C.牛玉亮经受了两次手术后,心里唯一惦念的就是让口技艺术代代相传,于是出版了《*口技》这部权威的口技教学材料。

D.牛玉亮和师父、师叔通过巧妙运用麦克风,模仿汽车、火车、飞机、大炮等的声音,表现了师徒们在口技艺术传承中不断创新的精神。

E.徒弟们在《草原情》中将苍鹰、百灵、牛、羊、马等动物的叫声与马头琴和呼麦结合起来,让听众感动落泪,表现了牛玉亮艺术创新的成功。

(2)牛玉亮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本文是怎样介绍口技大师牛玉亮的事迹的?请简要回答。(6分)

(4)作为一名口技大师,牛玉亮的成功必有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8分)

12.(1)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表现了他良好的生活习惯”分析不全面,还表现了他矢志不渝传承口技艺术的精神。C项,“于是……教学材料”错,文中说“20xx年3月份,他陆续写了32年的《*口技》出版”。D项,“牛玉亮和师父、师叔通过巧妙运用……”分析不当,原文说“牛玉亮的师父和师叔通过巧妙运用……”。

(2)①生活俭朴。他住在21*方米的小屋内,穿着24年前买的裤子。②口技表演水*超群拔类。他表演的口技节目,每每获得满堂彩。③*易近人。他和徒弟们吃住在一起,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作答本题,可抓住文中有关牛玉亮的描写进行归纳。住在21*方米的小屋内,穿着24年前买的裤子等,可以归纳出“生活俭朴”;表演口技节目,每每获得满堂彩,可以归纳出“口技表演水*超群拔类”;和徒弟们吃住在一起,相处得像亲兄弟一样,可以归纳出“*易近人”。

(3) ①大量引用牛玉亮的语言,直接展示传主的精神世界。②运用第三人称介绍传主的事迹,不受时空限制,把事迹介绍得有条有理。(6分,答出一个要点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本题可从语言特点、人称运用等方面考虑作答。从语言特点的角度考虑,用牛玉亮本人的语言,便于直接展示传主精神世界;从人称的角度考虑,运用第三人称,便于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事迹介绍得有条有理。

(4) ①从小爱好蛙鸣鸟叫,对口技有着浓厚的兴趣。②训练刻苦,每天早上雷打不动地到小山丘上练功。③得到名师培养,他拜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并深得师叔孙泰培养。④在艺术上有求真求美的强烈愿望。⑤在艺术上不断创新。他精心指导徒弟们排练,在创新上“大做文章”,创作了不少新节目。 (8分,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给满8分为止,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需要仔细阅读文章,然后进行总结。如牛玉亮从小爱好蛙鸣鸟叫,对口技有着浓厚的兴趣;每天早上到小山丘上练功,雷打不动;拜口技表演艺术家周志成为师,深得师叔孙泰培养;在艺术上有求真求美的强烈愿望并不断创新。

口技阅读答案 篇八

《口技》

①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②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③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

④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二)《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每题1分,共4分)

(1)惊觉欠伸()(2)夫齁声起()

(3)蒙乃始就学()(4)卿今者才略()

小题2:《口技》第②段结尾的句子写的是什么内容?它对表现口技者的技艺有什么效果?(2分)

小题3:《口技》第①段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最后一段又写“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是否重复?为什么?(2分)

小题4:找出《孙权劝学》中出现的两个成语并解释。(2分)

小题5:吕蒙读书大有长进,是通过描写鲁肃的哪些表现反映出来的?用原文回答。(2分)

小题6:翻译下列句子。(每题2分,共8分)

(1)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2)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

(3)蒙辞以军中多务。

(4)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参考答案:

小题1:(1)打呵欠,伸懒腰(2)打鼾(3)于是,就(4)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共4分)

小题2:写听众的反应。衬托口技表演的精妙。 (共2分)

小题3:不重复。这样会更加突出口技表演者的技艺高超。(共2分)

小题4:刮目相看:去掉旧的看法,用新眼光看待。吴下阿蒙:比喻学识浅陋的人。(共2分)

小题5: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小题6:(1)全场的宾客没有一个不伸着脖子,偏着头看,有的在微笑,有的在默默赞叹,都认为口技人的表演好到了极点。(2)隐约地听到老鼠活动的声音,盆、器皿等倾斜翻倒的声音,妇人在梦中咳嗽的声音。(3)蒙以军队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了(4)果真正的去掌管了一件事情,就要阅读大量的书籍去了解他、为日后管理他做好准备,了解前人的历史,从中吸取教训,得到新的理解与启发。

小题1: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乃”的解释,常常考到。

小题2:

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此处是侧面描写,衬托出口技者技艺之精湛。

小题3:

首先做出否定回答,然后在说出理由,意在表现口技人的“口”之技艺。

小题4:

此题相对比较简单,写出出字本文的成语,解释即可。

小题5:

此题要求学生能够对全文的意思大致把握,从文中找出原句,回答即可。

小题6:

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的 “以为”和3句中的“辞”的意思。

上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精选8篇】
上一篇
下一篇